“十四五”工业减碳怎么干?专家建言“减碳路径”

2021-03-22 10:17发布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近期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在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使命重大。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总排放量的70%。过去五年,我国工业减碳成效如何?“十四五”时期,应怎样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3月18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赛迪产业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对我国工业减碳路径的分析。

上图: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单元。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成为工业绿色发展重要挑战 

《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指出,回顾“十三五”,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节能降碳水平不断提升。2016—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国出清1.4亿吨“地条钢”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发展空间。高耗能行业实现节能监察全覆盖,480余家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诊断服务工作中,为1.4万家企业提出节能改造建议。

绿色技术装备推广普及。“十三五”期间,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装备在各行业、领域不断推广普及,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在钢铁行业,二次能源自发电比例提升至50%,通过推广轧钢、焦化废水和城市中水回用技术,重点钢铁企业累计减排废水3 亿立方米;在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普及率超过80%。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负责人赵卫东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国工业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从国内看,“十四五”将有大批重化工新项目入驻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形势严峻;此外,信息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不足,信息通信业自身成为重要耗能行业。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平衡,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煤炭消费占比虽呈下降趋势,2018年跌入60%以内,但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

从国外看,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将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碳足迹、水足迹、生态设计标签、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等绿色生产要求和管理规范,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工业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重要工具,将对我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制品、食品等的出口带来明显冲击。

上图: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循环水余热利用机组。(图片均来源于工信部官网)

加强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监管,推进绿色能源在工业领域应用 

在赵卫东看来,尽管面临复杂形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使命,带来发展新机遇。“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相关装备、工控系统、大数据平台、绿色终端产品等环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赵卫东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工业绿色发展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应在产业结构端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高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同时,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

数据显示,在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16个省份中,西部地区占10个,中部地区占3个,东部地区占2个,东北部地区占1个。云南、内蒙古、广西等西部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速,远低于能源消费增速。

对此,赵卫东建议,要总体谋划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政策,加强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监督管理,重点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绿色发展。

在能源结构上,要推进绿色能源在工业领域应用,提高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业企业、园区应用比例,推进工业用能设备电气化;促进工业燃料低碳化,加快低碳氢、零碳氢对化石燃料的替代。

赵卫东还建议,应优化绿色制造政策体系。继续鼓励地方打造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构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进退机制;继续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供应商队伍,为工业企业提供绿色改造服务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韩鑫)